UP | HOME

▼ 本文更新于 [2025-05-19 周一 10:02]

翻译-万物皆需付出两次费用

Everything Must Be Paid for Twice

学校应当教授的一堂财务课是:我们购买的大多数东西都需要支付两次费用。

首先是初次费用,通常以美元支付,仅仅是为了获得心仪之物的所有权,无论它是一本书、一款预算应用、一辆独轮车,还是一捆羽衣甘蓝。

然而,要想真正利用这件东西,你还需付出第二次费用。这指的是为获取其益处所需付出的努力与主动性,且这一费用往往远高于首次支付的价格。

以一本新小说为例,第一次费用可能是二十美元的书价——而第二次费用则是十小时专注的阅读时间。唯有当第二次费用被支付时,首次投入才能见到回报。仅支付第一次费用,无异于将钱财扔进垃圾桶。

同理,购买预算软件后,你必须完成设置并养成使用习惯,它才能真正改善你的财务状况;学习独轮车时,必须先忍受初学阶段可能的疼痛,才能潇洒骑行于街头;羽衣甘蓝必须去茎、切碎、蒸煮、咀嚼后,才能为你提供营养。

环顾家中,你或许会发现许多只支付了第一次费用却未付出第二次的物品:闲置的会员资格、未拆封的书籍、没玩过的游戏、未编织的毛线。

我无法确切知晓,但我感觉在前消费主义社会里,人们较少关注支付首次费用(即获取物品所有权),而更注重支付二次费用——付出必要努力去使用已有之物,并成为始终践行这一原则的人。试想一把犁,因其功能被购入,却从未真正犁过土地。

工业化的奇迹大幅降低了诸多首次费用,却也让我们面临更多需要支付的首次选择。面对琳琅满目的精巧商品,几乎无人觉得自己拥有足够的金钱或购买力。当人们获得意外之财时,第一反应总是想着还能支付哪些新的首次费用。

但无论你获取了多少炫酷之物,支付二次费用的时间与精力都不会因此增加——去使用健身会员卡、阅读未删节经典、让尤克里里弹出美妙音符——这些物品带来的回报始终无法兑现。

我认为这正是现代生活方式有时让人感到自我挫败的原因之一。在追求满足感的过程中,我们不断支付“第一费用”,却因此累积了相应庞大的“第二费用”债务。然而,任何购买的回报——我们购买它的根本原因——只有在两个费用都付清后才能真正解锁。

例如,你可以在旧货市场花一美元买到《白鲸记》,但如果不接着支付高昂的“第二费用”——花十六个小时专注阅读维多利亚时代关于鲸鱼和捕鲸者的冗长评论——这一美元就白白浪费了。而你的时间账本上还有许多其他债务在争夺这同样的十六小时:你为其他事物支付的“第一费用”越多,就越觉得永远没时间真正体验亚哈船长的传奇故事,或是完成其他需要主动付出努力的选择性活动。

这种稀缺感带来了我们无法克服的二次费用债务的一个主要副作用:我们不由自主地过度沉迷于娱乐和其他低二次费用的享乐——手机应用、流媒体服务和加工食品——尽管它们的回报往往仅比无所事事略好一些。这些东西之所以吸引人,是因为它们几乎不费力气(而且我们已经因支付众多首次费用而疲惫不堪),但它们可能吞噬大量时间,进一步耗尽二次费用的预算。

我唯一能想到的解决方案,就是有意识地将开关拨向另一侧:不再为无谓的首次费用买单,而是围绕支付某些二次费用来安排生活方式,这样你终能享受到书架上、储藏室里和硬盘中那些久违的奖赏。这正是我提出"深度年"概念的初衷——设定一整年时间,停止获取更多炫酷事物的途径,转而认真去做那些真正酷炫的事。

(如果你考虑在 2022 年尝试“深度年”计划,欢迎加入 Facebook 群组。)

付出第二次费用,尽管听起来令人不悦,却是一个你能逐渐品味的过程,一旦适应,便会感到振奋不已。这如同在未经探索的荒野中跋涉——行进缓慢,障碍重重,但每一步都是新天地,初时不适过后,你会感到生机勃发。而当你穿越这片领域后,它便成为你日常活动范围的一部分,你也因此变得更加坚韧且富有魅力。

弄清楚如何支付第二次费用并不难。你只需留意到那个通常想要放弃的时刻,然后坚持下去,而非转向其他事情。

换句话说,当你遇到困难时,不是逃避而是迎难而上。吉他上那个别扭的 B 大调和弦——无论如何先把手指摆到位,看看能否在这个姿势上稍微放松一点。以实玛利长篇大论讲述历史鲸鱼绘图的部分——试着理解为何这对他如此重要。正是在这些陌生的时刻,回报才会显现。

© Published by Emacs 31.0.50 (Org mode 9.8-pre) | RSS 评论